Wei 美國JD申請心得分享

Wei 美國JD申請心得分享

申請學校與結果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 Admission (with 105,000 USD of scholarship)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 Admission  (with 75,000 USD of scholarship)

Cornell University
– Admission  (with 75,000 USD of scholarship)

Georgetown University
– Admission

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
– Admission  (with full-tuition scholarship)

Waitlist: Harvard, Columbia, NYU

Rejection: Yale, Stanford, UChicago

申請心得


背景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 Class of 2018
GPA: 3.92/4.00, Rank: 16/168 (top 9.52%)
LSAT: 169 TOFEL: 112

前言
丟申請的時候我在外科輪訓,申請上一些學校、開始跟學校聯絡的時候在內科輪訓,這段時間一個禮拜大概要值兩三次班。我是那種難入睡也睡得很淺的人,又運氣不好常常半夜遇到病人有狀況,所以一直都處在一個「啊,明天要值班呢,還是早點睡好了」、「今天值班欸,有空先補眠好了」跟「慘,我昨天都沒睡,先早點睡好了」的循環裡,導致我後來忘記申請Georgetown獎學金,然後也都沒寫LOCI (Letter of Continued Interest) 給WL我的學校,活脫脫是個佛系錄取/備取生,實在是不好的示範,但我當時真的很累就是了……

選校
目標Top 14 JD,有申請一些14-20以策安全。
最後選了Northwestern,主要是考慮獎學金比較多。其實放棄PGY去讀書壓力蠻大的,所以在學校都差不多好的狀況下,就想尋求財務風險最小化。

準備過程:

從MD到JD

像我這種申請者的心得文,最有可看性的可能是心路歷程吧,畢竟大家都會好奇這麼大的職涯轉折背後有什麼故事。不過最沒有參考價值的好像也是心路歷程,因為每個人的人生軌跡都差太多了,從一個人的故事萃取出來的某個道理,未必適合另外一個人。另外,侃威曾經說過,像這種重大的轉折很少是某天靈光一閃或是單一事件導致的(這種神蹟式的動機寫起來也未必有說服力),而往往是經過許多事情一點一點累積成一個巨大的動機,我覺得我的故事就是這樣。不過真的要交代這個巨大動機是如何累積的又太難了,這中間至少是三年的時間啊,廣義一點甚至可以往前推到五年十年前就埋下的種子。所以如果以下寫得很跳躍,還請見諒。

大二的時候參加了一個商業模式競賽,那時候做的是一個醫療器材的商業模式。作為完全不懂商業分析或理論的醫學生,那時候我們最主要的工作是研究這個醫療器材的定位——應該將這個醫療器材放在醫療體系下的哪個位置,才能創造最大的價值。要能夠好好回答這個問題,除了要有醫學知識,還要能熟悉臨床工作,並且對醫療體系的運作有一定的理解。當然一群大二的醫學生未必能做出很好的價值定位,但這次比賽的經驗讓我理解到,原來醫學系的訓練不只能讓我們扮演好一個醫師的角色——如果運用得宜的話,醫學知識和對醫療體系的熟悉,在醫院以外的世界也可以有不小的價值。

大二的尾聲,因為覺得北醫裡面沒有討論公共事務的平台,所以我找了幾個同學一起在校內建立一個社團,舉辦一些講座、讀書會、公民咖啡館等等的活動,希望可以觸及一些本來不關心公共事務的人,以及透過討論議題練習邏輯分析和論述能力。因為我們的目標客群是本來不關心公共事務的人,所以必須花很多時間研究活動內容跟形式。此外我們也自己關起門來用讀書會的方式訓練了一個學期,配合社團指導老師的課程,讓社團幹部都有帶討論的能力。就是在這個過程裡,我對嚴謹的邏輯思辨訓練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也因為公共事務最終往往還是要討論到制度面,所以開始思考利用北醫/北大合作的機會修一些法律學分的可能性。(其實我有申請北醫/臺北大學合作的雙主修,不過沒有申請上。我不知道要準備資料,只填了申請表,原因那欄只寫了一行字……我也不懂我那時候在幹嘛,可能以為他們篩選只看班排,然後那時候覺得自己班排很高沒問題吧XD)

就這樣又過了一段時間,直到大約是社團工作的尾聲,那時候的我已經不能再逃避迷惘:回首過去,在商業模式競賽和創辦社團的過程裡,雖然辛苦(特別是創辦社團,因為雜事很多),但是我發現自己很享受那種從無到有、沒有太多SOP可以跟隨、自己不斷地設定目標擬定策略再試誤修正的過程;同時,醫學系的本業雖然顧得不錯,但是那種就算受挫還是想勇往直前的熱忱,只有在討論議題、策劃脈絡或是商業模式競賽的時候才能感受到。但即使知道自己喜歡這樣的過程、即使知道自己對這些事情具有熱忱,那時候的我也沒辦法立刻對應到什麼職業。而且我知道截至當時為止我也只是碰碰皮毛而已,憑著那些經驗說自己熱愛什麼或對什麼有熱忱,也許有點像在幼稚園玩個聽診器就說自己熱愛行醫一樣。至於要怎麼樣才能碰得比皮毛更深,我也毫無概念就是了。

就這樣苦惱著,直到一次在協辦新進教師研習營的活動裡,認識了之後的專題指導老師。老師就像朋友一樣,讓我可以分享所有的想法;老師也知道我的進退兩難——在一個巨大的機會成本面前,懷有一些尚不成形的熱忱和理想,不知道該讓這些不成形的東西隨風而逝、還是該努力去使它成形,也不知道該怎麼使它成形;老師還幫我弭平了很多搜尋成本——是因為老師,所以我知道了JD這個學位,進一步多方搜尋之後,我確定這個學位的訓練和就業的機會是我想要的,因此,我就踏上申請JD之路。

到這裡為止,我其實已經有一個還不錯的why JD的故事,不過因為找到很有興趣的主題,所以一邊在醫院見實習,一邊請老師指導專題研究。我很享受跟老師和法律人學長姐交換意見的過程,在meeting裡常常有「啊!原來法律人是這樣想的」領悟。很多醫界習以為常的事情,在法界看來有截然不同的觀點,可以這樣地接觸兩邊的看法,我覺得自己很幸運。後來因為老師眼光精準,所以有了國際研討會發表的經驗,不過後來因為醫院的loading越來越大,我沒有好好地完成本來跟老師規劃的研究,現在想起來一直很遺憾。

準備考試
申請JD需要的硬條件主要是LSAT,Toefl以top14的學校來說幾乎不需要(當然還是要以學校網站的資訊為主),至於GPA,我個人感覺非美加學校的GPA對法學院來說可參考價值比較低,所以可能是顧得好不會加太多分,顧不好會扣分的效果吧。

-LSAT-
因為外國學生的GPA是參考用,所以LSAT成績大概是(對外國學生來說)最重要的硬條件。LSAT有全世界最難的標準化考試之稱。我覺得它的困難之處在於,它是一個考驗智力與體力的測驗。LSAT總共有四個sections加上一個作文section,每一個section有35分鐘,在這35分鐘內,可能要回答28-35不等個題目。因為還要塗卡,所以每一道題目大概只有一分鐘的時間能思考、作答。既然沒有時間一題一題回來檢查,所以第一次反應就要選出正確答案,才有可能拿到高分。

題型總共有Logic games, Logical reasoning和Reading comprehension三種,原則上每種題型各佔一個section,另外一個就看個人運氣被分到什麼。作文不計分,不過入學委員在審查的時候會看到作文。我覺得LSAT的考試重點應該是邏輯還有閱讀複雜文章的能力。在Logical reasoning裡面,會需要閱讀一小段argument,並且從中挑出邏輯的錯誤或是補強論述的弱點、找出主旨等等。在Logic games,則是需要套用規則回答有點類似排列組合的問題。而Reading comprehension就是reading comprehension,但是這裡的文章都不簡單,選項也都故意寫得很容易混淆,一定要時刻保持腦袋清楚才能好好作答。考LSAT的其中一個好處是考完之後會覺得Toefl怎麼可以這麼簡單。

我自知LSAT沒有考到可以分享準備心得XD 不過我有在addendum裡面跟入學委員解釋,我只有不到一個月可以練習,而且一邊在醫院見實習,希望他們參酌一下。總之可以的話就多做題目吧,另外如果非全職準備的話,也要多留一點時間。

-GPA-
據說這是入學委員會用來評估一個申請者是否勤奮向學的標準,因為比起LSAT這種一次性的考試,GPA代表的是長期的求學成果,得有一定的毅力和責任心才能維持得很好。然而,入學委員對於大部分的外國學生GPA有可能只是參考而已,因為入學委員很難判斷外國學生的成績有無灌水。而且,在USNEWS等網站的法學院排名裡,因為大部分的外國學生GPA不納入計算,所以GPA極高的外國學生對法學院的排名不會有太大幫助。總的來看,外國學生的GPA就是一個要維持得很好,但卻無法幫你加分的因子。

一般來說,申請的資料都會先由法學院入學委員會(Law School Admission Council, LSAC)經手。把成績單按照規定寄給LSAC之後,他們會送交到一個叫做AACRAO的評核機構進行成績單的評估,如果是在美國取得的學位會得到一個官方計算後的GPA,但是台灣學位則只會得到一個評級(優異Superior, 平均以上Above Average, 平均水準Average, 低於平均Below average)。

關於LSAC找的這個評核機構到底用什麼標準來決定S, AA, A, BA評級,其標準可以說是眾說紛紜,據說在名校拿到較低的GPA還是可以得到S,而在國際上較為不知名的學校拿到高的GPA也可能只得到AA的評級。可是對這個評核機構來說,大部分的台灣學校他們應該都不認識,所以我想也只能把成績顧好,其他都不是可控因子。

準備申請文書
身為一個連學測備審都沒準備過的人,要準備一篇好的PS實在毫無頭緒(有準備過學測備審可能還是會毫無頭緒……)。剛好在ptt studyabroad板上看到侃威的貼文,立刻手刀寄了封信、寫了關於自己的20件事,結果就幸運地通過甄選(?)得到侃威的幫助。

對我來說,侃威就像神仙教母一樣XD,一項一項盤點我原本粗糙而質樸的心路歷程,整理出直得雕琢的面相,並且把他們組合成有說服力的包裝。我還記得第一次要討論之前,我寫了一個亂七八糟的東西,毫無架構也沒頭沒尾但自己以為很感人,現在看起來我就是在浪費侃威的時間而已。但那個時候,侃威很有耐心地告訴我正確的步驟:先盤點自己的重要經歷、用正確的架構整理每個經歷的重點、好好思考每個經歷如何影響自己的動機轉折,最後才是串連這些點讓他們變成線甚至面。

侃威教我用「為什麼會去做這件事」、「在過程裡學到的東西」、「對自己的影響」這三大要點去整理每個重要的經歷,然後再好好回顧每一個經歷如何影響自己的動機,最後寫就一個why law的故事。老實說寫到這裡其實有點累,而且平常去醫院就算沒幹嘛,回家也很想睡(而且常常要做報告),所以到了這裡儼然有虎頭蛇尾之勢。但侃威不厭其煩地盯著我,讓我好好研究每個學校的特點,把why this school/why me寫好。中間侃威如果在台灣,也不吝嗇貢獻他寶貴的時間,跟我面對面地討論PS和CV,讓我能夠把申請文書好好地準備完整。

推薦信的部分,因為很幸運地在這一路上有兩位對我非常非常好、也啟發我很多的老師願意幫我寫信,所以除了在系統上設定老師的資料,我沒有花什麼心力在擬稿(真的真的很謝謝老師!)

申請過程:

送出申請
法學院是Rolling basis,所以可以早點丟就早點丟,絕對有好處的!像我就覺得早申請+特殊背景稍微彌補了我LSAT的不足。不過再怎麼早都還是要顧到品質,務必看清楚每個學校的格式要求,該兩倍行距的就兩倍行距,該幾號字體就幾號字體,客製化的學校名稱不要打錯。我在九月十月就盡量把申請完成,接下來就是一邊值班一邊等好消息。有好消息的那天,就算上刀或是晚上沒得睡還是會覺得心情很好XD 不過整體而言真的很累就是了。特別的是有些學校會給fee waiver,可以減免申請費,申請之前可以寫信去問問看,有問有機會,而且一次可以省好幾千塊,要值好多班才可以賺到這麼多申請費啊XD。

面試
WUSTL問的問題圍繞著PS跟CV,而且感覺面試的目的是讓申請人更認識WUSTL。

Georgetown會安排校友面試,而且會根據PS安排不同領域的校友,不過還是圍繞著PS跟CV,感覺目的也是讓申請人透過校友更認識這個學校。

Berkeley沒有面試。

Cornell的面試有個題庫在Top law school跟Reddit上,命中率很高可以參考,但其實就是考臨場反應啦,輕鬆面對就可以了。但是Cornell另外有個essay題,我是遇到討論某中南美洲國家民主化的策略,以及最喜歡的talk show主持人是誰&why這種問題。如果容易緊張的話可以多看看論壇的題庫,不過我覺得最好的策略還是放輕鬆,然後想答案快一點,因為時間沒有很多,打完字檢查一下就差不多了。

Northwestern的面試比較跟法學院無關,論壇上有人甚至用job interview的廣度來準備各式各樣奇怪的問題(你最成功的經驗&why, 你最失敗的經驗&你學到什麼, 你覺得什麼是好的領導者 etc.),我覺得就是多準備一點題目,然後面試前一直喃喃自語維持隨時可以一邊想事情一邊講點什麼的節奏。還有不管哪個學校why law and why this school都是要準備的。

協商獎學金
法學院的獎學金常常是先錄取之後再進行第二階段的審核,所以拿到AD之後要注意有沒有什麼獎學金申請的資訊,不要跟我一樣忘記申請Georgetown的獎學金。WUSTL不用特別寫什麼,他們會自己審查,而且一定成績以上就會給全獎,有些還會有津貼;Cornell要填的東西也不多,印象中只有一張簡單的A4勾一勾,過一陣子他們會寄信說獎學金的金額;Northwestern倒是要填一個跟報稅差不多複雜的系統,還要寫一兩篇短文說說為什麼你需要獎學金,也是填完他們會審查,過一陣子寄出獎學金通知;Berkeley的話會有一個比Northwestern稍微簡單的表單要填,不過公立學校經費有限,他們的官網有說會參考經濟需求跟申請條件的強度,但最高可能就給到75K。